超滤膜运行原理分析(一)
2025-09-12 来自: 衡美水处理公众平台 浏览次数:5
衡美水处理为您介绍一种性能优良的水处理设备配件——超滤膜,并为您详细介绍超滤膜的工作原理。
一、工作原理
过滤是使液体通过多孔过滤介质以分离其中所含的固体颗粒的一种操作。过滤介质截阻颗粒而让液体通过,随着被分离的颗粒变小,要求介质的通道也要变小。如果颗粒小到亚微细粒的程度,膜孔大小就要趋近于能阻止溶液中大分子的通过。这种利用半透膜的微孔过滤以截留溶液中大溶质分子的操作称为超滤,而这样的半透膜称为超滤膜。
超滤的驱动力是压力,通常高达1.0MPa。运用液压迫使溶液透过膜并按溶质分子大小、形状等差异,把大溶质分子阻留在膜的一侧,成为浓缩液; 而小分子的溶质则随溶剂透过膜到另一侧,成为透过液流出。如果将所得浓缩液用水稀释,再进行超滤,可使料液中的低分子溶质进一步随透过液流出,而高分子物质逐步得到提纯,这样的过程称为全滤 (如图8-4)。
超滤具有分离和提纯的作用。
1、分离作用
图8-4 超滤原理示意图
1—进料 2—浓缩液 3—清液 4—超滤膜
低分子质量的溶质随溶媒一起透过滤膜,高分子质量的溶质被截留,因此,料液被分为带有低分子溶质的透过液和带有高分子溶质及残留低分子溶质的浓缩液。
2、提纯作用
由于分离,提高了浓缩液中总固体里高分子量溶质的百分率,因此,提纯了高分子溶质。在透过液中,低分子溶质由于从高分子溶质中分离出来,也得到了提纯。
二、超滤膜
(一)超滤膜的膜渗机理
料液在超滤膜内的流动问题比较复杂,简单的床层流动理论不能充分解释膜内的流动,它不是单纯属于一般毛细管内层流的机理。通常膜渗机理有下述两种模型:
1、毛细流动模型
在这种模型中,溶质的脱除主要靠流过微孔结构的过滤或筛滤作用,半透膜阻止了大分子的通过,按这一模型建立的流动是毛细孔中的层流流动。
2、溶解扩散模型
在这种模型中,假定扩散质的分子,先溶解于膜的结构材料中,而后再经载体的扩散而传递。因为分子种类不同,溶解度和扩散度也就不同。
实际上,两种模型在膜渗传递中都可能存在,但反渗透以溶解扩散机理占优势,而超滤则以毛细流动机理占优势。为此,又出现综合两种机理的所谓“优先吸着毛细流动” 的机理。
(二)超滤膜的结构和材料
目前,超滤膜已发展到第三代。一代为醋酸纤维素膜(CA膜),耐pH范围3~8,耐温0~50℃,易受微生物和酶的作用,在强酸和弱碱条件下水解,并且在正常使用时会因蠕变使透水速率降低。尽管有这些缺点,它在食品工业上目前仍得到广泛应用。二代为聚合物膜,制造超滤膜有代表性的聚合物包括多种热塑性塑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基、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尼龙等。用于高温的热塑性塑料如芳族聚酰胺、芳族聚醚等。由这些聚合物制成的半透膜的特性是,具有高压力下抵抗破坏、高温下抵抗变性、在酸碱和氧化环境下抵抗腐蚀等特性。第三代是锆-氧化铝膜,耐温达400℃,滤膜厚0.1μm,为多孔凝胶附着在100~1000μm厚的多孔托板上。
普通使用的醋酸纤维半透膜,具有不对称和超微孔的结构,它有一层由致密聚合物做成的超薄(亚微)表层,此层支持在下面的支撑层之上,支撑层由较厚的微孔聚合物制成。表层和支撑层由一次浇铸工艺制成。
实现城市用水洁净处理,营造和谐人居生活环境!